原创 刘涛
1983年某天,《连环画报》有关负责同志找到杨刚,希望他以工笔重彩形式绘制内蒙古题材《妈妈湖的传说》。妈妈湖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,杨刚先后两次在那里插队、工作七年之久,数随乌兰牧骑深入草原,对锡盟历史、现状、风土、人情等有着深入了解。当时,杨刚内蒙题材创作已成为美术界重要标识,比如1974年入选全国美展的油画《打靶归来》、1975年入选全国美展的工笔《到政治夜校去》、创作于1981年获叶浅予奖学金的毕业创作工笔《迎亲图》和上万幅精彩的内蒙题材速写。因此,该同志坚持认为杨刚是创作《妈妈湖的传说》的不二人选。
当时,杨刚已从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,在北京画院为专职画家,稍作考虑后欣然接受此创作任务,潜心数月画出25幅工笔重彩,《连环画报》1984年第2期刊发。虽已隔时隔多年,连环画这一样式亦稍式微,还是屡有评论家、读者提起这幅作品,以为在当时别开生面。
2022年2月,连环画界公号推送了《妈妈湖的传说·绘画·杨刚:内蒙古民间故事连环画》文章,发布20幅《妈妈湖的传说》插图。很多朋友和读者阅后,来咨询此作相关情况。当时我们正在深圳忙于为朋友们导览杨刚冬奥会专题展,虽即打算作文介绍这套连环画,然当时未能得暇。回京后,又一直忙于琐事,直到近日人教版教材事出,义愤填膺,慨叹今不如昔,于是作此文。
网上查考资料,觅得《妈妈湖的传说》编者刘一兵先生文章《我和“小人书”》,遂于杨刚此连环画有进一步理解。刘一兵先生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,专攻电影编剧、动画片等领域,著《电影剧作概论》等,编著《会说话的琴轴》等连环画。原来,昔年他亦曾在锡林浩特插队放牧。刘一兵先生介绍了创作《妈妈湖传说》的背景:“记得在插队的时候,草原上人太少。我住在阿尤西家,半年都看不见几个人。所以当我们大眼瞪小眼的时候,就只有听他讲草原上的传说。没曾想,这些故事还真没白听,我写小人书的时候直接改编改编就成了。下面这本《妈妈湖的传说》就是草原上听来之后我加工的。” 刘一兵先生“妈妈湖的传说”故事大略如下:当地苦于无盐,牧民面黄肌瘦,一位流浪艺人称东海龙王有盐海螺,小伙子巴特千辛万苦抵达龙宫取得盐海螺,即将到家之际却因贪杯失了盐海螺,且大睡数年。巴特的母亲日夜思念,泪流不止,不胜悲哀辞世,化作盛产盐巴的妈妈湖,惠及乡人。
我联系到锡盟巩海军先生,他热心地为我介绍了曾在额吉淖尔工作、专门研究地方史志的郝俊臣先生,给我讲述了当地所流传妈妈湖的故事--“妈妈湖就是母亲湖,蒙语是额吉淖尔,额吉母亲的意思,淖尔代表湖泊。相传某天,成吉思汗率军至锡林郭勒大草原,正当烈日炎炎、饥渴难耐之时,一位白发苍苍的额吉指引了一口甜水井,将士们尽情的畅饮,井水眼看要枯竭了。这时,老额吉将一枚雪白的盐花戒指投入井中,顿时井中泉水不断涌出,便形成了今天的母亲湖。” 刘一兵的版本与郝俊臣先生介绍的当地通行版本差别较大,要么是另有来源,或进行了再加工、再创作。
杨刚1973-1978年在锡盟工作期间,入贝子庙临摹壁画,从当地工笔画家包世学等游,研习工笔。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时,叶浅予等先生鉴于杨刚工笔有较深基础,于是将他分配到刘凌仓先生的工笔重彩组,故杨刚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期间专攻工笔。1981年,到北京画院工作后,本拟即转向水墨,但周思聪先生诲道可以再坚持画几年工笔,如此也是锤炼。于是,杨刚一系列工笔代表作--《韭菜花》《牧人一家》《上学图》《立交桥》《晨》《在恩格斯家作客》等--在当时创作出来,斩获多项大奖。
杨刚画过多套连环画,比如《铁骑》上下册(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,1976年上册,1977年下册)、工笔重彩《吴起》(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,1985年)等,但他对《妈妈湖的传说》颇为满意,屡对杨肖和我提及。《妈妈湖的传说》共25图,每幅讲述一个情节,串起来即完整故事。几天前作文《论杨刚作品的复数性》,总结了其复数性四类型,现在看来还应补入其连环画创作。题材方面,八十年代杨刚已摒政治题材和宏大叙事,转向日常生活,《迎亲图》描述草原婚礼即其征也。杨刚愿绘制此连环画,故事内容与其创作理念相符当为最重要原因。《妈妈湖的传说》是民间传说,是日常生活主题。此作重视家庭伦理,不是巴特抛弃家庭拯救民族,而是他功败垂成,其母思念心切、泪珠涟连,化而为湖,产出盐巴,拯救了族群。妈妈才是故事的真正英雄,但妈妈齐家为主,身死惠民乃余事,所谓家齐而后国治。这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,妈妈以身死对他进行了最后的教育,巴特后事没有交代,想必其后会走向成熟,不困于酒、不为欲望牵制矣。此亦是关于自我警戒的故事,靡不有初、鲜克有终,巴特之谓也,慎终如始方可有成。就风格而论,该作在杨刚作品中具鲜明特点,是理解其工笔创作的代表性作品。《妈妈湖的传说》虽是工笔重彩,但为了突出“传说”的特点和民间属性,杨刚加入大量壁画元素,色彩浓烈,草原青绿、天空湛蓝、残阳如血,每幅插图都颇具装饰性。
刘一兵先生说:“ 一定要感谢杨刚老师,他画的这个作品每一幅都格外精彩,都能单独成为一张很好的绘画精品。可惜的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。” 由此知,杨刚和刘一兵虽皆尝居锡盟,虽之后都在北京从事文艺工作,但却没有直接的交集。只是因为有在锡盟的特殊经历,对内蒙古题材文艺作品的热爱,隔空完成了一次对话和合作。写此文时,托北京电影学院的胡坤兄找到刘一兵先生电话,本拟深入咨询编写《妈妈湖的传说》的相关背景等,电话打通,可惜机主已易,只好留此遗憾。
2022年5月27日
附:杨刚所绘《妈妈湖的传说》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