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杨刚作品,发现一幅名为《北京街头》的速写,画面左下角标有“73.2”,当是创作时间。1969年,杨刚离开中央美院附中偷赴锡林浩特放牧。1970年,被中央美院附中召回,旋即下放河北劳动。及1973年5月左右,方回到北京。1973年2月,杨刚尚在石家庄获鹿县。这幅《北京街头》,或作于杨刚回京探亲之际,可能是街头实景记录;或是杨刚身在河北思念故乡,于是据记忆写此。《北京街头》所写是景山前街故宫后面的那一段路。当时,中央美院附中位于隆福寺。据杨刚的同学许涿先生、王良武先生等回忆,他们在附中读书期间几乎每天从隆福寺跑步至景山之巅,景山前街是必经之路。杨刚对此路当然极为熟悉。
北京街头,速写,1973年
此画的视角是动中取静,杨刚描写了动态中的一个瞬间。此画重“北京街头”的整体描述,大体具足,人与物的细节则未深描。画面最前段是行驶的自行车,但只露出骑车者一角;其后是大人带着小孩,正在举步;再其后似乎是一人推着手推车,再其后是两辆行驶的自行车,再其后是靠站停驶的公共汽车,边上是站牌和排队者,边上是刺向天空的秃树,后面远远的还有行人。对面车道是数辆行驶的自行车,马路向远处延伸,右边是电线杆,电线横竖交错,背后是护城河,河边有树,再背后是故宫。整体氛围是萧索的,路上似乎尚有雪迹,当是冬季的北京。我上下班常经过此处,且此处变化较少,因此虽是1973年的画,今天尚能清晰辨认。整幅画意象密密麻麻,是忙碌之象。氛围恍兮惚兮,或因为是写动态,或因为是回忆。
70年代,画坛流行的大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。这幅《北京的街头》可谓印象派作品,与当时的主流创作颇为不同。杨刚这幅作品一直放在抽屉里,沉睡了近40年,及至现在整理时才发现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类“抽屉里的作品”现在稍稍出之,研究70年代的绘画创作,当将它们纳入视野,如此才能见出那个时代创作的丰富性。
80年代之后,杨刚创作了大量充满动态感的水墨画和油画,有的评论家称为水墨写意、大写意、写意油画。杨刚非常喜欢描述一些特殊的状态,比如动态中的一瞬,比如风雨中的马群,比如暮色里的归骑,比如毛毛雨中的草原,比如白毛风里的奔马,画面都呈现为朦朦胧胧的状态。通过这幅作于1973年的速写《北京的街头》,大致可见其后杨刚这一类作品的端倪,故愿公之于世,并稍作论述。
2020年12月13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